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景美集應廟

著者:林暉益老師

跟別人談論文山區的寺廟,最有名的是供奉呂洞賓的「指南宮」;但是,若是以古蹟方面來說,就一定要談「景尾集應廟」,因它們是文山區唯一的「國家級古蹟」,受「文化資產保護法」保謢。哎!看了那麼多括號,還是「莫宰羊」,一頭霧水,哼!哈!別生氣!讓我們來揭開這一些括號的祕密吧!

景美集應廟首先要談「景尾」。咦?寫錯字了,應該是「景美」才對吧!其實這二個名稱都對,只是「景尾」是以前的名稱,「景美」是後來的名稱。那麼,為什麼叫「景尾」?又為什麼改叫「景美」呢?因為在以前,有一種木製的灌溉設施叫做「木見」語讀做ㄐ一ㄢˇ,台語讀做ㄍ一ㄥˋ這種設施用來將較高地區的水送到較低而大量需要用水的農田,在這種灌溉設施的起點就叫(「木見」頭)或(水「木見」頭),而在末端就叫做(「木見」尾) ㄍ一ㄥˋ ㄇㄝˋ。這個地名用久了之後,書寫的 方式就漸漸的寫成「景尾」了(因為「木見」和「景」同音)。一直 到光復後,有些人認為叫景尾,好像風景最差的地方,才把它改成「景美」,意思是風景美麗的地方。但是,在習慣上 臺語還是唸ㄍ一ㄥˋ ㄇㄝˋ,而不唸ㄍ一ㄥˋ ㄇ一ˋ。隨著臺語的沒落,許多人的臺語都不標準了,漸漸的「去ㄍ一ㄥˋ ㄇㄝˋ」,會變成「去ㄍ一ㄥˋ ㄇ一ˋ,一定有人聽了會以為要去「揀米」。

其次說明「國家級古蹟」和「文化資產保存法」。政府為了保護先人留下的古蹟、古物,特別制定文化資產保存法,來防止少數人在有意或無意中破壞了這些物品,例如:有些人到名勝古蹟去遊玩時,喜歡在樹上或牆上寫字,或者將古蹟毀掉來蓋大樓賺錢....,這些行為都會使得後來的子孫無法看到、體驗到前人生活的明證,所以立法來保護這些古蹟、古物。又依古蹟的年代、大小、重要性等理由,分成一級古蹟、二級古蹟和三級古蹟,由政府協助管理、維護、整修。景美集應廟屬於三級古蹟,要注意喔!三級並不是不好或不重要,而是管理的單位是縣市地方政府,不是中央。

好了!講了這麼多括號,該回正題講講集應廟了。景美集應廟創建於清同治6年(西元1867年)。供奉福建省泉州府安溪縣人的保護神:保儀尊王張巡和保儀大夫許遠,在400年前,安溪人移民來 臺北,因為他們大部分都是茶農,所以選擇了文山這個潮溼的山丘地來種茶,同時帶來他們的鄉土保護神:保儀尊王、保儀大夫、清水祖師等神明。那時候的安溪人主要是高、張、林三大姓,隨著時間的進展,人口逐漸增加,開墾的土地從景美一直拓展到木柵、深坑、石碇鄉,當然供奉安溪鄉土神明的人也越來越多,因此就將集應廟拓展成3座,分別是現在景美市場內的高氏集應廟,武功國小附近的林氏集應廟,及木柵國中對面的張氏集應廟。另外還有深坑廟口的集順廟也是供奉保儀尊王和保儀大夫。從這裡可以看到安溪人在文山發展的狀況。

保儀尊王張巡和保儀大夫許遠是唐朝人,在「安史之亂」時,守衛雎陽城,但是因為長久沒有援兵幫助,城內可以吃的食物都吃完了,甚至張巡的妻子林氏夫人還自殺,留下遺書說要將肉體給士兵吃呢!但是,最後雎陽城還是被攻陷了,張巡和許遠被抓,因為不投降而被殺,民間建了一座「雙忠廟」供奉這2位忠臣。數百年後,住在雎陽城附近的人民移民到安溪,同時也將二位忠臣請來供奉;400年前衪們又隨著安溪人到 臺灣來。

現在看到的景美集應廟是民國13年(西元1924年)重修的,而地皮部分是近年修的。

地址:臺北市文山區景美街37號
交通: 搭公車251、棕12、666、915、673、505、棕6、660、棕2、市民小巴至文山二分局 或景美國中站下車,或搭捷運新店線於景美站1號出口出站後步行1分鐘即可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