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香楠與朴樹

鄭厝百歲香楠與朴樹 見證小坑人文發展
位於政大一街210巷95號後方香楠老樹,根據臺北市政府民政局邀請專家認定樹齡約有140年,這棵老樹位在無名溪旁,雖已歷經漫長歲月的洗禮,樹體依然挺拔,枝葉依舊茂盛,對當地小坑鄭姓家族而言,深具懷舊與地標意義。

鄭厝百歲香楠圖 香楠屬樟科樹種,我國對樹的俗稱中,樟樹羽狀葉脈的都統稱為「楠木」,除了香楠外,還有紅楠、大葉楠等,由於此樹種質理堅硬,是很好的木材。

楠木類是 臺灣低海拔山區常見的樹種。香楠的樹型與紅楠近似,最大的不同在於香楠新長出來的葉子呈鮮綠色,而又稱豬腳楠的紅楠,剛抽芽的嫩葉呈鮮紅色,此時在綠油油的老葉陪襯之下,展現出特殊而動人的美。

這棵香楠樹幹上附生著苔蘚、伏石蕨等植物,一般樹冠幅較大的樹木,由於遮陽性佳,在潮濕保水環境下,常有許多附生的植物,除了上述植物外,還有書帶蕨、山蘇花、松葉蕨,甚至還有蘭花、木耳、菇類、靈芝等,這些附生的植物我們可以將它稱為「住在樹上的植物」。

據自福建移徙來台已是第八代的鄭靜男指出,老樹所處位置向上延伸的一大片山坡地,早年行政區域屬指南村,目前則劃歸文山區 政大里,鄭先生說:當年小坑地區全為鄭姓家族,最多時曾達200多人,而現在建了許多重劃區,當年除了散落家戶外,大都為梯田,在窮困的時代環境中,居民大都以養豬、種稻、種地瓜及種茶維生,鄭先生已懷舊的語調接著指出,在香楠老樹下方小坑福德坑旁靠無名溪的地方,以前還有一棵老榕樹,枝葉極為茂盛,樹蔭遮蔽足足有一公分的範圍,影響所及,在植稻季節造成位居其下的稻田日照不足,由此不難想像老榕樹枝體之壯觀。

鄭厝下方另有一科朴樹,樹高25公尺,樹胸圍350公分。樹冠幅250平方公尺,樹齡約有140 多年,而建在方朴樹旁的土地公廟至今已有很長的時間,據小坑福德宮主任委員鄭明添指出,據樹旁石碑所載,土地公廟最早建於光緒二年(西元1876年)在民間傳統信仰中,每一庄頭都有奉祀土地公,藉以庇祐村里的發展與平安,小坑福德宮的神像由於早年村民無力雕製神像,即以近似具像化的石頭披上神服作為土地公神像加以膜拜,隨後陸續有信徒雕製石質及木質土地公神像各一尊,形成現今三尊並祀的情形。

每年農曆2月3日及8月14日是福德宮大拜拜的日子,這兩天中,除朝拜人潮眾多外,另有酬神布袋戲演出,是地方一大民俗盛事。

臺灣朴樹屬榆科落葉喬木,臺灣全島都分布,常見於低海拔及海岸地區,是優美的庭園樹。

小坑福德宮除廟前的香爐外,在廟側的朴樹前面,亦有一座山神神位,到此膜拜的民眾,都會一併虔誠燃香祭拜。

老樹與老廟相依併立的景象,在國內並不罕見,而在傳統農業社會中,樹廟結合的地方,通常除了是精神信仰及人文延續中心之外,還有鄰里情感建立、維繫之所在,對當地老一輩及現在鄉親來說,都將是記憶中難以磨滅的一頁。另外,隨著重劃區的闢設及近在咫尺無名溪整治的先後完成,不僅周遭景觀為之一新,且在綠色環保觀念日漸普及及大家關心與愛護之下,此一象徵寶貴人文資產相互依存的老樹與土地公廟,相信必能穩健平安的邁向另一個嶄新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