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奇廟》樹頭在廟內 樹身在外 賴琳松 揭開興安宮一頁傳奇
大樹與廟相依而立的景象在台灣可說是十分普遍,大家只要稍加留意觀察,在本區內亦不乏此一情景,像老泉街薑母老樹旁的土地公廟、小坑福德宮右側的百年老樹等,都是廟與樹緊密關係的最好說明,而在景美地區的興安宮應為此一情景的代表。
位在仙岩路16巷的興安宮,歷經幾次的修建,佔地約1000坪的地面層目前作為老人敦睦協會活動埸所,平時提供長者跳舞、唱歌、桌球等休閒使用,第二層則為廟的主體,據該宮 前主任委員賴琳松先生指出 ,臨近仙跡岩登山步道的興安宮,在光復前當地仍為一片茂林,後經楊春生、徐進士合力斬棘開路後,才有現在通往仙岩廟的小徑供眾人通行,而在光復的翌年(民國35年)由在景美頂街行醫的林金水先生倡建仙岩廟,興安宮此時也與仙岩廟在同一天開宮,賴主委說,兩座廟宇開宮後,早期年度祭典都同為農曆5月18日,後仙岩廟改為10月15日,至於興安宮的建廟緣由,賴先生接著指出,仙岩路附近早年只有12戶住家,其餘大都為不可同日而語。而廟中最先奉祀的是土地公,之後在一次颱風中地方人士在現今警專附近發現一尊流落的觀世音菩薩神像,就將之迎回宮中供奉,該宮前後經過6次修建後,目前奉祀除前述兩尊神明外,又陸續增祀呂洞賓、太子爺等諸神。
另據前任興安里里長許茂仁指出,興安宮現址旁原為「永豐坑」之礦坑坑口,這座礦坑在開採全盛時期採24小 時3班制開採,坑道開鑿距離最遠處已越過景美溪河床,許里長說,華園山莊當時是礦埸石渣堆放埸,而興安宮至仙岩公園附近為儲煤埸,操控台車升降的捲揚機則設在仙岩路16巷69號附近,許里長回憶說,「永豐坑」的運煤台車軌道一直延伸到景隆街的萬隆火車站,開採出來的煤礦,先以台車運送到車站儲煤埸後,再經由火車轉運到各地,在景美出生的許里長說,興安宮在採礦時期出入者眾,也可算是景美地區人氣匯聚的地方,尤其每年到了清明節時,許多要到興隆路一、二段墓區掃墓的人潮,在搭乘萬新線火車於萬隆站車後,即轉乘由運煤台車拆下四片車身外板改裝成的「輕便車」,沿著運煤軌道一路上行,是當時鄉鎮間最為便利的替代交通工具。
興安宮旁年近百歲的老樹,目前已有4、5層樓高,據賴先生指出,這棵老樹在興安宮開宮之前就已十分茂盛,樹蔭下是當年孩童嬉戲、老人休憩的好去處,在廟體經過幾次修(擴)建後,這棵老樹的根部被以廟牆砌起,形成樹頭在內、樹身在外的特殊景象,而廟與樹相互依存了數十年的久遠時間中,亦有一些傳奇性的故事長留在賴主委的記憶裡,賴先生指出,在四十多年前興安宮未具規模時,在一次由道士請入廟的儀式中,廟中燃點的香環座竟然會在供桌上移動,此種景象前後發生二次,一次的時間大約五、六分鐘,而燃燒金紙的煙霧也呈奇特的螺旋狀上升,令主持法事的道士都大覺不可思議,訝異之餘同意三年免費為該廟誦經祈福。
至於廟旁這棵近百歲老榕樹,由於建廟需要必須修剪過於茂盛的枝葉,在一次雇工修剪時,一位工人在鋸樹的前一天夜裡,於睡夢中夢見土地公出現在眼前,並且威嚴的喝斥:「為升麼要鋸這棵樹」,隔天就向廟方辭退修剪工作,廟方無奈之餘,只好慎重的擲筊杯向土地公請示,經獲允杯同意後,才另雇工人順利的完成枝葉的修剪。
對於年長一輩的在地人來說,在他們記憶的寶盒中,都細心典藏著許多漸為人所淡忘的 人文故事,這些故事即使平淡無奇,卻是世代交替生活文化的一部分,當後代追尋先人足跡的時候,地方耆老一談到逐漸泛黃的過往歲月種種,都不自覺流露出緬懷舊情的激情,就傳承的意義來說,發掘與關心是我們必須做的,畢竟它是永世珍貴的人文資產。
《文/攝影 黃怡仁》